每个职业都有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进步,那些原本“越老越吃香”的职业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经验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在新技术接受程度、知识更新程度等方面显得略胜一筹。埃森哲大中华区技术咨询总经理王士平说:“程序员的职业生命周期,最多到三十岁;系统管理员,最多做到四十岁。”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技术人员有职业生命周期,CIO的职业也有生命周期。无论如何转型,关键在于转型的目的是什么。“CIO”是一个光环,是很多IT人的职业理想。可是,这个职业要求的仅仅是一纸学历那么简单吗?成为CIO,必须要承担责任和压力,你准备好了吗?
IT人不是特殊人群
在我们讨论IT人的职业瓶颈和职业发展的时候,也许忽略了一点。其实,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对于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的。以前人们说销售是年轻人的职业,现在不光是销售,连医生也是这样。王士平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很多疾病已经不再依靠经验判断。所以,国外很少能看到年纪大的医生。”
技术手段越来越强大,社会走向快餐化,很多职业也变得快餐化。王士平说:“快餐化的职业文化,使得现在人们的职业变化非常快。并非IT这个职业如此,每一个职业都是这样。”
就像很多军事家都是年纪较长的人一样,他们已经不能上场杀敌、与人肉搏。而更多的年轻士兵没有成为将军,是因为他们缺乏军事方面的思考。王士平认为,对于职业发展来说,职位越高越需要具有哲学思维。
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王士平说:“管理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会迂回、懂得协调、学会妥协,能够承认错误、接受错误和挫折等等。而写程序本身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程序员这个职业就要求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从职业定位的角度而言,不同的职业就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从事。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专家。当一个人能够做专家,而且做的很好,就不必后悔。
社会评价的视角给予了管理者更多的光环,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可以做得很好,都可以出精英。对于现在很多冲着光环选择职业的人,王士平讲得诚恳:“人不要觉得别人的光环怎么样,完全没有必要。关键是你喜不喜欢你做的这个事,是不是能把这个事做得尽善尽美,做到最高的境界,这是最高的层次。正常情况下,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是社会选择的,而社会选择你是因为你具有这个能力。”
两个角度看待升职
上位成为CIO,是很多IT人的职业愿景。2009年,国资委发文,要求有条件的央企要设立CIO。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少有CIO是从原来的IT经理提拔起来的。这给人一种感觉,似乎CIO并不应该首先是一个IT技术人才。
王士平说:“中国对CIO的定义比较模糊。CIO,在职位上,应该是企业的一、二把手;在职责上,应该专职做信息化。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人的话,这些部门总经理就是人的胳膊和腿,是触感神经,能够来进行操作。脑袋是企业的决策层,是由可以推动企业前进的一些人来组成的。无论是CIO,还是CFO等各种C×O,都是通过不同的侧面去管理企业。”
对CIO的职位界定,也许可以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上寻找答案。对于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王士平一语道破:“其实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并不在于信息化和系统本身,而在于整个企业的文化和协同。”他说:“ERP的精髓在于把整个企业的流程真正地标准化。但是,把各种业务流程都标准化,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这就决定了ERP的建设不可能是由IT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看CIO的能力。这个CIO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路,让流程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优化,如此,他才可以和其他企业高管层领导站在同一级别上,才可以和他们对话。”
从IT经理到CIO的转型也并非不可能。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王士平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视野。既然CIO被定位为企业最高领导团队中的一员,就需要具有对整个企业的视野。第二,要有能力。要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别人接受改变。
另一个方面,要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的CIO,是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更上一层楼的人。所以,这些技术主管应该想想自己能做什么。
在看待职业发展的时候,也要从两个角度思考。王士平说:“不要总是从底层往上看,看别人是以什么经历和背景到了现在这个职位的。还要从上往下看,换个角度就会发现,其实是哪类人更具备企业急需的管理素质的能力,更符合更高的职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