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彭明盛:伟大理念成就双百传奇

DOIT 2011年5月10日 北京消息 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昨天做客清华大学,发表了“一个伟大的公司和它的理念:成就一个公司和一个世纪”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教授主持了演讲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牛志升教授,清华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姜培学教授,清华大学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郑泉水教授等同300多名在校师生一起聆听了演讲。IBM高级副总裁、全球企划传播负责人Jon Iwata先生,IBM新兴市场总经理李博诺 Bruno Di Leo先生,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及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博士,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范宇先生,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品牌、传播与公共关系部周憶女士等嘉宾也出席了演讲活动。

会后,彭明盛先生一行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一行进行了友好交流。彭明盛先生向清华大学介绍了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并表示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希望继续增强与清华大学的伙伴关系,并在创新和领袖能力开发方面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顾秉林校长对此次彭明盛先生此行表示欢迎,认为此次对话活动可以帮助青年学子了解未来世界的发展,并为这些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领导人和前瞻性的思想家提供一些见解和意见。

2011年是IBM诞生一百周年。IBM将与世界各地著名的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和对话活动,共同探讨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是IBM在中国重要的一站。2011年也是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从诞生之日起,清华大学一直是追踪世界先进步伐的现代化先锋,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回顾这家世界百年老店和中国百年名校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都专注于对核心价值的秉承和坚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关怀和追求。

公开的秘密:对核心价值的秉承和坚持

1911年, IBM 前身“计算、制表和记录公司”(Computing Tabulating and Recording Company,即 C-T-R)于纽约市成立,从事打孔卡、商用量器和钟表业务。今天,IBM历经政治、经济、产业和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多次剧烈变化,已经蜕变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次演讲,彭明盛先生以IBM公司自身转型发展为真实案例向学生剖析百年老店保持不败的成功经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转型”是公司长久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关键,而“企业文化”则是一个组织成功永葆活力的秘密。

彭明盛谈到:“在我成为CEO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审视IBM的核心价值观,公司想维持长久的成功就必须进行长远的建设和管理,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在投资上有着不求回报的耐性。”IBM的核心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这不但是IBM历经百年成功经验的真实写照,更是每个IBM员工融入到职业血液中的一贯坚持。

同样,从自1911年成立以来,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2011年,五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清华校友,和在校师生一起,共庆母校百年生日。百年清华,正在为历史赋予它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IBM 和清华大学,两位百年巨匠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能够持久发展的组织离不开伟大的理念和目标。于清华是中华民族的科技复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陶冶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而IBM相信一个伟大的公司应当具有领先的技术、持续的创新能力和诚信负责的精神。正是双方对各自核心价值观的秉承和坚持,才造就了两个百年巨人的历史传奇;而且,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将在各自己的领域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校企合作:树立人才培养的典范

IBM公司历来重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注重与大学的合作,致力于与高校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初,IBM与美国几所顶尖大学共同努力,率先提出了“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建立。本世纪IBM与高校再次携手,提出了“服务学”的理念。2006年,彭明盛先生更是与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共同宣布双方将合作推动中国服务学学科的发展。这一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在顺应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兴学科——“服务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不仅与世界同步,而且还会在短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

作为一家植根中国、致力为中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的跨国企业,IBM从进入中国初就非常重视与中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1995年IBM与中国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签订合作备忘录。截止到2010年底,IBM已与全国60多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成立了25个IBM技术中心、建立了100 多个合作实验室和合作技术中心,并与全国30多所高校开展了120多个联合“共享大学研究”项目,累计投入资金总额超过15.6亿人民币,连续8年获得教育部的嘉奖。

清华大学名列211工程、985工程,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是中国最杰出的高等学府。从研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据统计清华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长江学者152人,以上数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对教育价值的共同认可,两位百年巨人早在多年之前就在研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自1995年以来,IBM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展了50多项联合研究项目,其中包括网格大同盟支持的“清水计算”项目,智能网格项目,供应连管理研究,大规模实时交易处理系统等。IBM将全球视野和新兴科学带入到清华的学科建设中来,帮助大学接轨世界信息科技产业前沿,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与磨练的良好平台。。在服务学学科建设中,清华大学与IBM的联合研究和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还是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对服务学的宣传等方面,清华大学都处在全球领先的水平。此外,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已经有7000多名学生接受了IBM相关课程的培训,60多名教师参加了IBM的科研培训,将近50名学生获得了IBM奖学金。同时,清华大学先后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到IBM公司的实习项目,从2001年到2010年共并有285名毕业生到IBM中国公司工作,其中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业务骨干。未来,IBM还将与清华大学在物联网、大规模数据分析、未来计算模式、智慧的校园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研究。

共同的理想:一切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所大学,能够屹立百年不倒,并对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定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让社会和世界更加美好”的理想和实践。

IBM公司在历史上共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6人获得图灵奖、9个美国国家技术奖章和5个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截止到2010年连续18年保持美国专利数世界第一。从创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到帮助地球人登上月球,发明UPC编码和条形码扫描技术,再到在线银行和计算机航空预定系统,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创新,IBM的发明创造都参与并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2008年底,IBM提出了共建“智慧的地球”这一崭新理念,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让各行各业,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如今,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多个领域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今天,清华大学已经跻身世界顶尖大学的前50名行列,不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行业领军人物,其先进的科研能力更是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多的大学。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在恭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说:“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华在基础科学、工程、环境研究、以及可持续设计等领域对世界有突出贡献,并且在培养商界和政界精英方面的成就更加令人敬佩。”

IBM公司和清华大学这两个百年巨人还在公益项目研究领域携手,充分调动双方的技术领先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携手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而努力。2010年9月20日,IBM与清华大学新建立的一个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中心(简称CNMM)合作,携手开展全球网格大同盟“清水计算”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先进的物理水资源过滤处理技术,解决中国大规模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的诸多水资源污染管理问题。而IBM 全球网格大同盟(WCG)项目免费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将有力地支持该项目中污染水处理过程的数字模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洞悉如何提高海(污)水淡化效率,开发出更加节能高效的水过滤设备,最终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的安全用水乃至生活上的幸福安康。截止到2011年5月初,全球网格大同盟已经为清水计算项目贡献了11,820年的计算时间,已经有一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今年年初,IBM还将超级计算机“沃森”在“危险边缘”节目中赢得的部分奖金捐献给“清水计算”项目,并向CNMM捐赠一台服务器,用以支持其后续研究。

远见、创新和努力塑造了IBM公司百年的历程,其科技成就对于理解人类不断增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至关重要,而其企业精神对于商业和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是清华的追求。人们看到过去的一个世纪社会因为有像IBM和清华这样的百年企业和大学的存在而美好,我们也相信下一个世纪他们将续写传奇,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建一个更智慧、更安全、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