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苹果公司的“道德血液”从哪来

苹果公司恐怕是一段时间以来最风光的公司了。最近上市的iPad2每人最多2台的限购措施,引来大批顾客排长队抢购。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某外籍员工怀疑一名排队人员是“黄牛”,指责其插队破坏卖场秩序,从而引发肢体冲突。

这次动手事件,原因众多,但苹果公司“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新品发布前“保密工作”严严实实,但小道消息、曝光图片满天飞;推出后限量购买、不时断货,吊足消费者胃口,甚至有“果粉”为了买一件苹果产品,不惜通宵达旦排队。有业内人士评论,苹果公司保留技术,封闭产品,跟踪定位用户信息,加之愈演愈烈的 “饥饿营销”,身上流着不道德的血液。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或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在笔者印象中,前两年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或许是能与苹果公司相媲美的“饥饿营销”高手:捂盘惜售,雇人抢购,天天加价……如此“饥饿营销”,自然助涨房价,那些身上流着不道德血液的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百姓只能沦为“房奴”。如今,在严厉的楼市调控下,楼盘销售部门可罗雀,一些开发商终于玩不转 “饥饿营销”了。

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饥饿营销”本身并无道德指向,而企业如何运用“饥饿营销”则多少遵从自己的道德法则,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企业的道德血液从何而来?途径主要有三:其一是教育;其二是信仰;其三是完善的法制。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道德血液的“造血机制”相对比较完善,但即便如此,像苹果这么“牛”的公司,人们也很难对它的道德状况点头尊重。

再看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不少领域,企业为恶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且风险很小;而为善不但没有内在动力,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缺失。道德的约束、企业责任心的追求,当然应该提倡鼓励,但是这些自律层面的约束在利润最大化面前往往苍白无力。只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健全法治,严格监管执法,让社会监督无处不在,才能促使企业在他律面前加强自律,克制不道德行为的冲动;也只有从严的处罚,高昂的违法违规成本,才能让企业算明白得失账——不道德是不经济的,从而自觉自愿地选择从善行为。

而目前,这些制度性约束在我国尚未构建完善,催生企业家道德血液的路还很长。但这条路必须走,而且得快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