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新兴经济体持续快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争先抢占战略制高点,跨国ICT企业加速扩张步伐的影响,全球信息产业竞争格局出现显著变化。
新兴经济体崭露头角
2010年新兴经济体信息产业产值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基本都达到两位数。
中美、南美及亚太地区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领全球信息产业复苏的主导力量。其中,除我国已具备全球信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之外,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等诸国皆非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从产业规模增速来看,2010年新兴经济体信息产业产值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基本都到达两位数。中国依然位列增长率榜首,2010年产值达48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韩国增长率位居第二,为14.46%。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增长率在12%左右,巴西也达到9.76%。其中马来西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同比下降18.03%回升到2010年的同比增长12.34%。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28%、5.29%和0.69%。
从市场规模增速来看,2010年新兴经济体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增长率为14.89%,排在榜首,其次是墨西哥、巴西和韩国,增长率均超过10%。相比之下,西欧国家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增长更趋微弱。德国、法国分别增长 0.69%和0.89%,英国仍处于负增长,下降0.51%。美国虽仍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增长率也仅为4.69%。
新兴经济体信息产业规模及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将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我国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在老牌信息产业强国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我国只有善于开拓和利用新兴经济体市场,加速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才能摆脱对欧美等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开拓一片“蓝海”。
垄断格局开始瓦解
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应用驱动的特征。
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集成化、融合化、多样化演进趋势日益突出,产业层面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应用驱动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这极为有力地促进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业已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但竞争程度也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在技术层面,移动通信技术从3G向4G演进,使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成为现实,网络的高速、泛在和融合发展为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传统的WinTel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以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为代表的开放式、跨终端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另一方面,ARM架构下的低功耗芯片已占据90%的手机芯片市场,彻底改变了世界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
在产业层面,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在应用层面,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各类新需求的出现。产品和市场分类日益细化,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张,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更促使一批以满足消费者“用户体验”为主业方向的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如Facebook、Twitter等,推动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多元化。
抢占制高点成为国家战略
如何面对涉及知识产权、低碳环保等多领域的贸易壁垒,是我国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深刻体会到对虚拟经济过度依赖所带来的风险,开始转而对实体经济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无论是从各国既有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基础来看,还是从绿色低碳的全球发展要求来看,发达国家均不可能再度走上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发展路径,而只能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瞄准实体经济的价值链高端,集中在创新最活跃、附加值最高的信息产业领域寻求突破。
美国旨在确保信息产业全球主导地位的巩固,主要是围绕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及新一代通信等新兴领域来制定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载体往往是IBM、惠普、英特尔等大型跨国企业,利用对信息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和话语权的操控力,将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具体到商业化行为当中。
欧洲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带动经济复苏为主要目的,重点围绕《欧洲数字化议程》提出市场、标准、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等七大重点行动领域。英国已投入150亿英镑,用于发展宽带、智能运输系统及智能电网;法国也计划在未来10年来,投入约170亿美元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技术改造方面。
日本试图挽回其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相对下滑的地位,与美国重点关注方向相类似,也是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i-Japan2015”战略。不过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不同,日本的目标基本停留在区域层面,仅与印度、中东和非洲研究机构加大了合作力度,目标上还是以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及教育的电子化,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信息产业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或产业实力比拼,而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贸易保护等政府性竞争行为必然会大量出现。如何面对超出“两反一保”范畴,涉及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等多领域的贸易壁垒,是我国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跨国企业扩张加速
近两至三年内,跨国ICT企业将处于资产并购的高峰期。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全球信息产业在整体上固然呈现下滑态势,但损失最为严重的大部分企业均是以提供金融类IT产品和服务为主。美国的Sun Microsystems以专业为金融客户提供高端服务器而闻名,这部分业务占据其总收入的40%,最终成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沉没”的第一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IT公司,于2009年4月被甲骨文收购。
对于提供多样化业务或者并未集中于金融服务的跨国ICT企业,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并不足以对其构成严重打击。相反,具备一定产品和服务特色、在部分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贬值或运作不良的中小企业,却为大企业储备的资本实力提供了充裕的运作空间。
自2008年下旬开始,全球各大跨国ICT企业持续推进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不断通过增强产业链掌控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IBM收购海信网络科技与SPSS,保持软件业务增长;戴尔收购IT服务提供商Perot System,向IT服务领域拓展;甲骨文收购服务器巨头SUN,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硬件领域;美光科技收购恒忆半导体,增强闪存芯片业务实力;群创光电、奇美电与统宝光电完成合并,成为仅次于韩国三星和LG的全球第三大面板厂商;惠普收购网络设备提供商3Com,以及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H3C,与思科展开全面竞争;德州仪器收购国家半导体,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据预测,近两至三年内,跨国ICT企业将处于资产并购的高峰期,我国本土IT企业将在各行业门类上遭遇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在芯片设计研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移动智能终端、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亟待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