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DBStor“云存储”助力同济大学信息化

针对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而面对现在信息技术的第四次变革,“云计算”这一新兴产业又能对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哪些促进作用则成为很多教育行业CIO关注的事情。

曙光“云存储”破解同济大学信息化难题

作为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先驱之一的同济大学,早已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了教学体系当中。但随着使用者和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同济大学原有的IT基础存储平台存在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的尴尬状况,实现对更多新兴应用更强大的支撑能力,同济大学迫切希望能够完善其云计算平台的云存储系统。

中国云计算领域的“先行者”曙光公司仔细分析研究同济大学数据处理需求特征,并结合在全国各地建设运营的多个云计算中心的实际经验,设计了符合同济大学云存储系统方案。

曙光公司为同济大学整个云计算平台系统搭建了一个高性能、大容量和易管理、易使用的存储系统,以提供基于文件系统的在线云存储服务的需要。据悉,在同济大学整个云计算平台上,云存储系统将主要提供EBS云存储区、S3云存储区、智能备份存储区三种云存储服务。

据专业人士介绍,EBS云存储区为SAN架构的存储系统,后端为曙光DS800高端光纤存储,冗余双控,含8个8Gbps FC光纤主机通道,配置存储容量32TB,通过2台互为冗余的24口博科SAN交换机,实现和云计算中心的所有14台计算节点和4台胖节点互联;S3云存储区采用两台NAS引擎,实施曙光并行存储系统ParaStor100, 实现数据的双副本保护;智能备份存储系统则采用曙光高密度、高容量备份存储系统–DBStor,其强大的扩展功能及完善的软件功能不仅有助于满足同济大学的各种存储需求,而且为满足未来存储需求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着曙光出色的技术服务作后盾,同济大学实现教育信息化指日可待。

图:同济大学云存储系统互联方案拓扑

值得注意的是,曙光公司DBStor以其高密度、高容量的备份存储系统及领先行业的超高备份效率得到同济大学的青睐,为同济大学成功搭建“云存储”系统。曙光公司“云计算”产品在教育行业的成功应用,夯实了其转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形象,也必将推动更多大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曙光“云存储”奠定教育信息化“云专家”形象

同济大学遇到的问题仅仅只是教育行业中的个案,其实有很多共性问题不断困扰着各大学校的CIO们。如在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下,学校管理和电子邮件应用成为非常关键的应用之一,如何为这些应用提供数据存储成为一大挑战。同时,各专业教师对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热情高涨,但是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必然涉及大量的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数据。数据量不断增长,导致原先服务器的存储容量远远不够。 

此外,数据管理会因为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系统破坏、计算机硬盘损坏、存储介质损坏等原因而丢失。此时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数据备份是解决数据安全隐患的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保障手段,它直接对用户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副本的保存,从而达到保护数据的目的,是数据遭破坏后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但是备份领域技术不透明,备份功能纷繁复杂,硬件千差万别,很难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软硬件产品和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曙光公司以多年在备份领域的经验积累为基础,对高校的备份场景进行分析与总结,将备份的软件与硬件充分结合,以最贴近高校需求为方向、以真正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为目标,推出了适合高校的DBStor100备份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注重备份的方法及性能,更把目光放在“数据破坏导致工作停止”问题时整个系统恢复业务数据的效率,保证用户的应用系统中断服务的时间窗口尽量缩短。

图为:DBStor100备份系统 

“DBstor100拥有完善的介质控制功能,当备份数据过期时,备份介质会自动回收以释放存储空间,对全备份及增量备份会自动合并,以产生新的全备份,并可以按照策略对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行业资深技术人员分析,“其备份管理方式是相当独特的。它可以根据备份任务的多少灵活配置驱动器数及磁带数,支持自动数据库数据导出并自动进行备份,对备份介质和其中内容进行自动分组。”灵活的模块化结构,有着无可匹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一个系统就能够满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配置成本和TCO。

用户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义虚拟磁带库的控制器数据、槽位、容量等,以充分利用DBstor的硬件性能,为支持更多客户端并行的备份提供策略保障。同时,DBstor备份存储系统还支持10TB和20TB两种VTL备份容量、满足绝大部分关键数据备份场合的空间需求。

凭借着多年来在服务器的研发与解决方案上积累的大量的技术基础与经验,曙光公司不仅开创了云存储的新时代,为其云计算布局全国掀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也逐步解决了部分大学教育信息化滞后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