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曙光医院变革:不辱那15分钟的使命!

在上海曙光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高级工程师刘珉心里,15分钟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上海市卫生局对上海曙光医院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支持业务工作的系统如果一旦出现超过15分钟的间断,就需要作为重大事故进行上报。而对于日门诊量在4000~5000人,拥有1300多张床位的曙光医院来说,别说是15分钟,就算是系统的短暂中断,尤其是核心的门诊挂号缴费等系统,整个医院必将陷入瘫痪之中。所以,刘珉的使命格外厚重。

 “关键”的选择

众所周知,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存有大量重要的病人数据,所以在支撑其关键业务的系统方面大都会首选小型机。一来是源于其以往对小型机的使用习惯,二来他们还是非常信任小型机的稳定与可靠性。

但是,自从英特尔发布其至强平台之后,特别是至强7500和至强E7的问世造就了更出色的性能和可与小型机平台媲美的RAS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疗行业用户对于以往“无坚不摧”的小型机印象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在这方面,刘珉曾有过非常深刻的体会。据其回忆,曙光医院曾出现过“一台小型机死机3.5小时,幸好运行的相关业务只是住院部,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从上海的情况看,目前出现过比较严重事故的医院大多使用的是小型机,而非PC server。”

可以说,是“PC server有利于维护,更容易上手”的优势最终推动了上海曙光医院的关键业务平台选择之变,据刘珉介绍,他们目前已经用基于英特尔至强X7560处理器的富士通服务器来替换已经使用了7年的服务器支撑关键业务。

在刘珉的回忆中,上海曙光医院信息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医院自发投入,自行建设系统,后由于医保实时结算的要求而进行局域联网。第二阶段是随着区域医疗的兴起,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要求下,医院开始与上海医保中心联网。目前,“医院信息化相对成熟,上海地区各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差不多”。

“互通”的两院

曙光医院此次更换服务器,不但实现了大幅度的应用性能提升,而且在可靠性方面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并在关键业务和大规模数据运算方面确保了安全性及强大的可扩展性。后面这些与RAS相关的方面是该院最看重的。身负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上海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全国示范中医院,以及2001年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资质和荣誉,信息化建设在上海曙光医院一直备受重视,它就建成了核心的医院管理系统(HIS)、医学图象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ACS)等。

2004年,曙光医院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建东部医院,投资6亿元,占地160亩。目前,上海曙光医院将胸透等影像资料存储在机房,患者或者经授权后的医护人员通过刷社保卡(自费者使用医联卡)即能查看、打印出这些胸片,减少了两院往返奔波的劳累。对于医院来说,除了减少IT管理员两头来回跑的时间浪费之外,还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同时处理两院的事务。同时,还有助于组建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建立患者电子诊疗档案数据库,实现临床信息的跨医院共享,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