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知识产权许可 “冰冷专利”到“温和许可”

从“自由软件”的出现到“开放源代码”呼吁,商业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总是伴随争议。如何在专利独占性和分享创新成果之间找到一个能够契合公司经济利益的支点?这是微软的知识产权许可计划正在探索的新路径。

“自2003年12月到现在,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规模的企业一共签署了600多个专利技术许可协议,甚至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全球技术创新不断走向公开化的时代,进行这样一种专利许可策略,对微软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常重要。”2月16日,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全球高级副总法律顾问古天安(Horacio E. Gutiérrez)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突出强调了近年来微软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也是近年来微软公司首次与中国媒体分享该公司在专利许可方面的心得和经验。

化“利剑”为“金蛋”

“微软每年在全球的研发投入约为90亿美元,在软件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望其项背。大量的投资产生了大量的专利,目前微软在全球的专利授权量已经超过2.4万件。专利技术优势为微软的知识产权许可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古天安指出。

据古天安介绍,自2003年12月起,微软对专利许可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他们在美国宣布,将使信息产业企业更方便地得到和使用微软不断增加的知识产权,即采取一种业务公开的专利许可政策,这一政策也意味着微软在信息领域的一件件专利将不仅仅是威慑对手的利剑,也将成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生钱的 “金蛋”。

据记者了解,作为软件业的巨头,微软每年花在专利资产法律服务上的相关费用就高达1.4亿美元。截至2011年2月,微软在美国的发明专利为 1.6185万件,外观设计专利为1436件。在2010年11月美国一专利分析与研究机构“Patent Board”依据专利质量、技术实力以及影响范围对公司进行的排名中,微软位列第一名;在2009年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波谱》杂志的专利企业排名中,微软也位列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专利布局。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2月,微软在欧洲获得的发明专利为924件,外观设计专利233件,在日本获发明专利972件,外观设计专利266件。

古天安告诉记者,在过去的10年里,微软在中国投入逾10亿美元进行研发。截止到今年2月,微软在中国获得发明专利1376件,外观设计专利152件。

“欢迎选购”,哪怕是竞争对手

“我们准备好了把我们的专利许可给其他公司,甚至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古天安说。他同时强调:“但其前提必须是商业性的、可持续的许可。”因此, 考察专利的价值,评估其能带来多大的利润时,微软一般会关注专利组合在使产品具有差异性方面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能否使产品对客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此次采访前不久的2月11日,微软和诺基亚在伦敦宣布了双方的合作计划:诺基亚将在未来选择微软的Windows Phone 7(下称WP7)作为主要的智能手机系统。业内有人称其为“强强联手”,也有人称其为两个在智能手机市场遇挫的强者的“惺惺相惜”。虽不方便透露双方此次合作的具体细节,但古天安表示,WP7的相关技术大概会涉及几百件专利。

据古天安介绍,微软与诺基亚多年前曾就实时(同步)沟通技术进行专利许可,这项技术涉及的相关专利多达几十件。微软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专利协议:一 种是有非常具体的专利列表,被授权公司只可以使用列表里的技术;另一种是涉及范围更广的专利协议,被授权公司甚至可以使用某一项目内微软的所有专利。“可 以说我们的专利许可模式是非常独特的,不光给诺基亚,而且向LG、三星等公司提供技术。这与苹果公司的做法完全不同”。

据了解,2003年年底,微软就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许可团队,多年来随着被许可专利数量的不断增长,知识产权许可团队也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许可 团队和研发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会不断找到可能满足其他公司需求的技术,不断开发出涉及硬件、通讯软件等多个领域的许可项目,然后去有意识地接触有可 能购买这些技术的企业,以期就这些有潜能的技术进行专利许可交易。

2008年5月,微软和北京百文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文宝公司)在美国签署了有关移动设备文本输入技术的专利许可协议。协议允许百文宝公司将微软 的统计语言建模技术运用到该公司面向数字小键盘和触摸屏类设备的下一代文本输入引擎当中,百文宝公司也因此成为较早与微软进行专利许可交易的中国公司之 一。

古天安告诉记者,微软刚刚开始在中国的专利许可业务,正在和多个中国公司进行专利授权方面的沟通。“我们应该把专利授权看成一种机制,它可以使被授权企业更加成功。这样有利于推动构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令人兴奋的产品。”古天安表示。

“温和许可”或成大势所趋

很多专家都认为,专利是把双刃剑,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信息技术领域,应该突出专利的激励创新功能,还是突出商战中企业双方彼此攻击的武器、对簿公堂之砝码的作用呢?企业又该如何平衡专利诉讼和专利许可的关系呢?

古天安认为,当前美国有大量的专利诉讼都来自“专利地痞”(Patent Troll),这些人专为了打官司而申请某项专利,却几乎永远都不会实施该项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两个都生产具体产品的公司之间的诉讼实际只占很小的比例,有些是因为在谈判中无法达成一致才登上法庭,而此种纠纷最后也往往通过交叉许可的方式来解决。

“自微软成立至今,只有7次作为原告进行专利诉讼,而最近10年以来,微软有178次做被告的记录。如果你把我们的数据与行业内的其他领军企业的数 据相比,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微软是多么的不爱打官司——只要能够达成公平合理的授权协议就好了。”古天安强调,现在正值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时代,世界任何 地方的高精尖企业都必须学会和其他公司进行知识产权交易,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快。

即便自认是“不爱打官司的企业”,但微软还是难以“独善其身”。2010年10月,微软在美国起诉摩托罗拉生产的Android智能手机侵犯其 9项专利权,并称,摩托罗拉所侵犯的专利中涉及实时邮件、日历、通讯簿、会议安排、应用程序变化通知、信号强度以及电池容量等技术。

对于此案,古天安告诉记者:“有时即便拿出诚意、付出努力也没能达成一致,与摩托罗拉的纠纷就是如此。但主动提起诉讼并不是我们惯常的做法,可以说,微软当前采用的是温和的知识产权策略,既切合实际,又脚踏实地,其侧重点是构建商业上的解决方法。”

“诉讼往往只对律师有利,‘温和许可’或成大势所趋。”古天安强调,一方面,如果企业有专利,并且愿意和别人分享,就具备了进行专利授权许可的前提,但更多企业仍要发展进行专利授权所需要的商业技能,比如学习制定“双赢”的专利授权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