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SAP BusinessObjects工具,进入BPI模块,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产品线情况。从中选取最前三项或者前四项,就可以看到这些业务中有多少来自现有客户,有多少来自潜在客户,由谁负责,还能按照国家、地区并列,开两个并列窗口进行分析。这不是在台式机或者笔记本上,而是在一台轻便可以随身携带的iPad上发生的事情。SAP亚太及日本区商务分析和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副总裁Atul Patel演示它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SAP已经让商业智能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为任何一个用户所用。
SAP亚太及日本区商务分析和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副总裁Atul Patel
其实早在2008年,业界就提出了与上述信息很接近的三个概念,即商业智能的融合、实时、全员操作三个趋势。相对以往基于传统的商业智能仅局限在少数高级管理层使用,而且受安全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在本地(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在单位内部)看到相关的分析的做法,符合上述三趋势的新商业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实时整合,业务数据即时分析,运营决策随时决定,从静态转向动态。但由于当时的技术、产品的限制,也只能存在想象中。即便如SAP这样的巨头,直到2010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相对成熟,SAP HANA技术的发布,以及SAP移动战略整合方案出台才初步实现了融合、实时、全员操作这三个目标。
Atul Patel所演示的iPad使用SAP BusinessObjects的过程是一个很典型的融合、实时、全员操作的样板。iPad意味着全员操作的可能,为APP程序提供支持的后台HANA服务器实现了实时,SAP的ERP流程信息输入和记录与商务智能和分析进行有效的对接最终融合。从前端的iPad到后台的HANA服务器,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一条完整的信息流就此建立。
在这条信息流中,HANA服务器可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HANA是高性能分析应用软件(High-Performance Analytic Appliance)的简称,运用了HAN技术的服务器就是HANA服务器。在Atul Patel的演示中,他手中的iPad就是通过无线远程连接到位于德国的HANA服务器,为前端提供了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最终实现动态决策。
以往,商业智能做不到这点很大原因是因为数据过于庞大,做一次分析可能要用好几天甚至一周。然而用HANA呢?就如Atul Patel所说:“HANA能够帮助客户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海量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从而真正做到实时的,低成本的,便捷的数据分析。”他举了一个例子说,SAP在日本有一个零售客户,每月做数据统计分析的时候要花费三天时间才能完成,然而用了HANA之后,30秒就解决了。有些人甚至怀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又回过头来进行核实,不过事实证明HANA 30秒钟出来的分析是完全准确的。
有了HANA可谓有了屠龙刀,商业智能可以从静态系统变成实时的互动的系统。Atul Patel还是以零售商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价值:“对零售商而言有了实时分析意味着什么?通过SAP商务分析解决方案就能在短短几秒钟内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哪些商店哪些商品卖得最快,从而及时补货,防止断货。”此外,Atul Patel还认为:“HANA还能够帮你分析以前不能够分析的大量数据,同时也能更深的分析数据,做得更精细。”
Atul Patel以EPM为例加以说明。他说:“SAP最近推出的EPM 10.0的版本借助HANA技术,不仅使得财务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得到提速,还增加了披露管理,通过流程自动化,将数据采集以及审计到最后的报表编制的时间周期压缩,从而帮助企业缩短财务结算和对外披露的周期。比如说原来预计6月30日关帐,7月25日开董事会,现在甚至在7月1日开董事会也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SAP为了移动,为了每个人都能使用商业智能所准备软件的远远不止此。已经发布的SAP BusinessObjects BI的4.0版是SAP收购BusinessObjects三年以来发布的重要版本,花了三年时间和800名工程师的精力。它具有三个新的功能,一是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实现,二是与社会化媒体相结合,三是完整的商务智能平台,由BusinessObjects以及企业GRC、持续控制监控及数据仓库的管理、CPN套件、EPM(企业绩效管理)及数据集成工具、数据质量工具等分析应用等软件组成SAP新一代商务智能系统。
Atul Patel称,Gartner有一个名为魔术象限的分析方法,在该分析中,SAP在上述这六个领域中的解决方案都是行业最为领先的方案提供商。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IDC的报告中。
和HANA、BI软件相比,通过移动应用让商业智能随时可以使用,可以给任何人使用可说是SAP普及商业智能的最大杀手锏。SAP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移动应用将是下一代应用的趋势,手机终端如今已经超过了牙刷的数字,许多人通过手机来沟通。以中国为例,有70%的人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互联网使用。所以商业智能应该要为更多人所用,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就必须在移动终端上落地。Atul Patel就曾如此说:“早三四年前SAP已经提出了要将商业智能为每个人所用的愿景。但是后来发现,在过去二三年中商业智能市场发展不是很快。对此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是在他的桌边获取商务智能,而是希望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得他们的应用,所以我们收购了Sybase,使得SAP可以把商业智能放到移动的平台上。”
现在,这项收购已经帮助SAP BusinessObjects工具在苹果iPad上实现了移动商业智能决策,也即将在Android、Windows Phone、黑莓OS、塞班等其他移动操作系统上得以使用。凭借SAP的技术,该移动工具还同时具备数据保护的功能。比如说在某地遗失了装了该工具的iPad,失主就随时打电话给SAP的服务人员,让其远程删除iPad上所有相关数据。如今,这个工具在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的下载次数已经达到了30万次。
通过HANA让商业智能动态化,通过移动应用让商业智能随时可用,通过SAP新一代商务智能系统让商业智能用得更顺手。这就是SAP在普及商业智能的三大努力。可以说,在企业信息化第三代“智能平台”的商业智能爆发的前夕, SAP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凭借HANA、移动应用,SAP现在已经获得骄人的增长。如Atul Patel所负责亚太及日本区在2011年第二季度创下有史以来最好业绩,软件收入增长35%,达到1.71亿欧元。软件及软件相关服务的收入增至4.39亿欧元,涨幅达23%;总收入增长20%,达到5.13亿欧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SAP亚太及日本区软件收入在2011年前六个月中增长了33%,软件和软件相关服务收入增长了21%,总收入增长了19%。
当然,在Atul Patel眼中,业绩非常重要,但比起业绩更重要的是,在即将到来的企业信息化第三代“智能平台”应用大潮前,SAP一定要建设、完善好SAP商务分析的整个架构。也就是从SAP的ERP对业务流程进行记录或描述。在此基础上,SAP构建商业智能,从业务流程当中取得信息为管理者所用。通过移动应用平台让信息利用得更加充分,让每个公司企业员工都能用上。当然,在海量数据和动态的时代,SAP也要为企业架设HANA服务器,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库进行简化,实现即时分析,为移动应用做好“后勤”工作。因为只有做好这些准备,SAP才能在商业智能爆发之后获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