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一定等于2,”友男丸川(Tomoo Marukawa)先生如是评论。丸川先生是东京大学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经济专家,并非什么哲学家。丸川仔细分析了个人电脑领域的两大公司——中国电脑业领军企业联想集团与东京电器厂商NEC建立合资公司的这一举动。自一月底此消息公布以来,丸川及其它评论员纷纷对两企业的联姻提出了质疑:两大信息产业的竞争企业合并联手在日本的业务,有何利可图呢?
事实上,两企业达成此协议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联想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生厂商,出货量居全球第四,占有10%的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份额,并于六年前收购了总部在北卡罗来纳州的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而作为日本电脑产业先驱的NEC,因其在20世纪70年代为日本生产了首台个人电脑而声名鹊起,并开始拓展全球业务。但近年来,NEC大幅减少其欧洲业务,大规模裁员,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市场占有率直线滑坡,萎缩至仅0.9%。
“NEC能为联想带来什么?”丸川先生质疑道。“看看索尼和爱立信共同出资的移动电话合资公司。这两家企业有资产互补的优势–爱立信的电讯专业技术、索尼的视听技术和品牌效应,而NEC和联想的牵手则是业务领域基本相同、产品线重叠的异文化公司的结合。
联想NEC的联姻也引发了关于今后经济衰退时代的更广泛、普遍的问题。随着日本等成熟市场的经济增长愈发困难,新兴市场却蓬勃发展起来——联想的新兴市场部门第三季度收入增长34%,而同期成熟市场的增长却只有22%。在联想率先采取行动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也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指向海外市场。
在这次交易中,联想支付给它的新日资伙伴1.75亿美元,持有新公司51%的股份,若各项运营指标达标,联想有望在2016年通过支付2.75亿美元收购NEC手中49%的股份;但与此同时,NEC建立合资公司的目的也昭然可见。他们显然希望通过联姻使销售额、分销及供应链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实现最大化,通过扩大规模而实现削减成本。这些对利润微薄的NEC来说显然是生死攸关的一步。
进军日本市场
联想能带给合资公司种种优势,这点毋庸置疑,但NEC公司也有其独到的优势。NEC在日本这个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市场有着更大、更稳固的市场支点。2010年日本个人电脑市场的出货量增长了17%,达1527万台。去年,NEC拥有日本国内电脑市场19.5%的市场占有额,超过富士通(19.4%) 、东芝(11.7%)、戴尔(10.2%)、和惠普日本公司(9.7%),成为日本第一大个人电脑厂商。据日本一家市场调研公司MM调研公司消息,联想在日销量远不及此,它与索尼基本只各占6.1%的市场份额。
确实,联想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中势头强劲,而在像日本这样的成熟市场中却不如人意。如中国其它行业中的领军品牌一样,联想进军日本市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是在联想成功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要打入日本市场依然前路坎坷。2004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以前,IBM日本的个人电脑销售量为89万台,而2009年,销售量减少了一半以上,降至39万台,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不如说是未能赢得IBM公司日本客户的信心的反映。信息技术研究公司加特纳的一位日本个人电脑业务分析家Kanae Maita认为:“联想集团与NEC创办合资公司而非直接买断NEC个人电脑业务的决定正反映了要进入日本市场所面临的挑战。联想从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交易中汲取了教训。”。
在日本,NEC不仅拥有比联想更大的市场份额优势,同时也能为合资公司带来更多与当地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合作的机会,对合资公司来说是着实是一种“有形资产价值”,唯高达证券的技术分析师史蒂芬张先生说道。
联想很可能认为通过与备受推崇的本地合资伙伴结合是明智之举。通过这一战略来减轻日本消费者对外企在他们的国家发展野心的敏感和戒备之心。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赛凯特·乔德瑞如是说道:“人们都是感情的动物。正因为如此,2004年法航购买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时美其名曰“合并”…… NEC是日本首家个人电脑制造商,在日本有其忠实的客户群,若联想作出买断的举动,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来自客户群中的负面反应。
另一种保住老客户的方法是:在合资初期,将联想和NEC公司的产品分开销售。乔德赫瑞认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解决异文化冲突,而非地域摩擦的问题。中国企业往往一味强调实现高产量、低利润生产,而在技术创新上花费微薄,比较之下,日企则对的产品创新和工艺“细致入微、一丝不苟、不断改进,并与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他说道。
转移亏损部门
与联想的这次联姻、将公司业绩不佳的运营部门转入新合资公司,对NEC公司而言并非是第一次了。去年,NEC与当地日企日立和卡西欧联合组建手机合资公司,以巩固其手机业务,接着又与瑞萨科技合并半导体业务部门。NEC公司称,转移亏损部门这一战略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源,使它释放更多资源应用于如云计算等更有经济前景的业务。
但NEC此次牵手的是一家外国公司,两者在文化上天差地别,这其中所涉及的绝非只是普通的跨国交易中的不同薪酬结构、客户关系和管理方式的问题,而是很有可能牵扯到中日两国的文化冲突的鸿沟。“要管理两种文化决非易事,”DBS的张先生分析道。“联想是一家有野心、勇于进取的国际公司,而NEC是日本国内的一家十分传统的公司,”张又说。与东芝和索尼不同,NEC公司对其子公司保持着严密控制,不允许委任非日本籍人士到海外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务。
至于联想-NEC合资公司的高层人员则将是联想和NEC高管的适当组合。今年底合资开始运营时,NEC公司现任个人产品部总裁的高须英世(Hideyo Takasu)先生将担任合资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而联想日本公司总裁罗德里克拉平(Roderick Lappin)先生将担任执行董事长。
高须英世先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两公司希望将他们在日本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从26%左右提升至30%,对此,东京大学的丸川先生并不看好,他认为双方公司对此过于乐观了。“合资公司的产品线重叠的部分多且相互竞争,因而合资公司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会下降。”他指出,“他们是否会反失部分日本市场份额、合资公司又能否生产出吸引大众的产品,如双系统的Tablets和智能手机等,我对此表示担忧。”
当然,市场份额是一方面,盈利能力又是另一码事。作为企业宣布的一部分,联想报备至香港联合交易的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财年报告显示,NEC公司包括其个人电脑业务的整体运营税后净亏损55亿日元(约合670万美元);集团第三季度的业绩也同样不尽人意;截至12月31日,销售额同比下降12.7%,至7207亿日元,而净亏损由96亿日元增加至265亿日元,同期,NEC的竞争对手,日本其他电子产品厂商却有不俗表现。“与东芝、日立、富士通等竞争品牌相比,NEC公司迟迟未采取行动,将亏损的业务从其核心业务部分剔除。”日本信息技术研究公司IDC的个人电脑小组负责人片山正浩(Masahiro Katayama)说。他同时为IBM和联想日本的业务提供服务。
NEC业绩不佳的状况若任其发展,对联想而言则是对其耐性的挑战,尤其在当前联想刚度过一个危机之时。尽管联想集团收购IBM,顺利成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但在2008年其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中的份额仅为7.6%,下滑至第四位。其后的金融危机更打击了电脑销售。截至2008年12月第三季度,在联想公布9700万美元的亏损后,公司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取代了前IBM首席威廉阿梅里奥吉,重新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