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国产中间件经历多年的搏杀,在与国外中间件较量的过程中,诞生出来了几支劲旅,并在金融、电信等多个行业市场获得成功,奠定了国产中间件现有的市场地位。随着国内中间件市场的不断发展,国产中间件厂商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崛起的同时,也看到了国外中间件厂商带来的竞争压力,为此打造国产中间件产业链,继续探讨其路线图,成为当前发展国产基础软件领域的热门话题。
年逾古稀“野心”不减
张齐春,今年73岁。对于不了解国产中间件的朋友来说,她就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在家抱着孙儿,晒着温暖的太阳。
1984年,那年张齐春45岁,从林科院出来走入四通集团,后任四通集团副总裁。
1991年她在国内率先从事系统集成业务。1992年11月11日,她创办了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年,她54岁。不过,一年以后,东方通科技推出国内第一个中间件软件。
在1992到1998年期间,集成业务给东方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张齐春并未决定要专心做中间件。
公司副总裁杨桦介绍说:“公司建立之初,当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东方通到底该做什么,正好张老师在四通的时候就搞集成,大家都感觉集成是比较高端的业务,但集成业务只是一个过渡,张老师的目标还是想拥有自己的产品。”
就在1992年,东方通做集成业务时碰到一个银行客户,当时建设银行正在建北京市的核心业务系统,用户希望基于开放系统来构建。在那之前北京建行每个储蓄所是独立的,每天的数据都存在储蓄所。当时用户希望在北京建立数据中心,将各个储蓄所数据信息统一到一个系统。
北京建行提出了具体要求,因银行特殊性公司要求系统不能停机,两台主机可以互相备份,如果有一台宕机了,另一台马上可以接管,宕机等待时间不超过3分钟,同时还有可靠性的更多要求。当时开放系统还不成熟,还不能达到用户实际要求,与东方通合作的厂商提出的理论等待值是15分钟。
该厂商找到一家美国小公司泰康,其开发的软件可以实现北京建行所提出的要求。东方通邀请泰康来北京为建行做现场实验,其中双机切换,一台主机断电,结果3分钟内可以实现客户的系统切换。但北京建行又提出新要求,因为北京建行一旦采用这个系统,那就是银行业界的标杆,所以客户要考察泰康在其它地方有无实际成功应用的案例。而泰康公司在美国还没有成功应用案例。只是据花旗银行相关人士提出:北京建行完全可以采用开放系统,但对于已经采用IBM基础设备的银行来说,采用开放系统的投资大,不能做全面改造。
最后,北京建行的那次系统改造并没有采用东方通联手合作厂商所提供的开放系统方案。
该客户项目虽然失败了,但这给了东方通张齐春以启发,“开放系统是一个发展方向,用户对此有明确需求,只是开放系统还不成熟,国内还没有应用过。”
可见,待开放系统全面推出来以后,用户对此的需求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了,为此,东方通才真正发现做集成业务的市场意义所在。
经历那次挫折和积累之后,东方通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研发的第一个中间件产品TongLINK,只不过当时业界还没有正式叫中间件,而是称之为通信平台。“当时我们只是推出基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平台,后来很快被广东省建行采用,助力其通存通兑业务。再后来广西建行也开展了这个应用。这两个省都采用全分布系统,数据处理都在储蓄所。之后,广东建行做了数据集中处理系统。再后来,温州建行数据集中业务系统由我们建立。在1996年开始到1998年期间,河南建行18个地市采用了我们的这个系统,河南建行的案例成功也因此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杨桦说道。
也就在河南省建行案例成功实施之后,张齐春就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东方通要不要集中全力来做这个系统平台?
1997年,BEA正式进入中国,打出“独立中间件厂商”的旗号。1998年,IBM将中间件作为了独立事业部来运作。在这之前,大家对中间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软件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于是,在1998年,东方通正式宣布放弃集成业务,开始全力做中间件,公司定位立刻从集成商转型到了独立软件开发商。从1992年到正式转型到做中间件,东方通已经在银行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应用面,只是这个积累的过程确实比较长。
从海归到本土化创业的三故事
如果说东方通是一家本土化成长起来的国产中间件企业,那么与东方通的发展思路完全不一样的国产中间件锐易特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就具备了“洋为中用”的特质。
3月11日,锐易特刚刚度过了七岁的生日。虽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七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锐易特作为国内最早专注于整合中间件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见证了国内用户从不知SOA为何物,到由衷接受的整个过程。”公司总裁、CTO李轶强博士坦言道。
在创建锐易特软件之前,李轶强于2000-2003年任职于加拿大丰业银行,作为高级技术专家,负责银行核心应用的技术架构设计和实施。在此期间,他有幸经历了SOA这一革新性技术理念在北美的发展历程,并从用户的角度与国外中间件厂商共同完成SOA在银行业的应用。同时,他还深入了解国外成熟企业的管理方式,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经验,为他的回国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李轶强介绍,锐易特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产品研发期、应用推广期和高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2004年我从北美归国后便创办了锐易特软件,那时候主要是将从国外研发出的ESB产品原型结合国内用户的需求进行本地研发。虽然当时SOA的概念已经在北美大范围的兴起,但对于国内大多数人来说,SOA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我们面临着生存压力之痛、面临市场不接受的寂寞,但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说,将所有精力倾注于优秀产品的创造中,是一种享受和快乐。”
时间推移到2007年,SOA的概念逐步被国内了解。“恰逢此时,我们的技术原型产品化也已经完成,正式推出了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整合中间件套件。产品的诞生同步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但同时离不开我们这两年多辛苦的积累。” 李轶强介绍说,在2007年到2008年的应用推广期,锐易特的产品不仅得到完善,并且在应用中更加贴近和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症结所在。从那开始,锐易特中间件逐渐走上了正轨。
事实上,对于中创中间件和金蝶中间件厂商来说,起步阶段有点相似,都背靠软件集团,借助原有中创软件集团和金蝶软件集团的资源优势,也在中间件领域不断积累,寻求突破。
从中创中间件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在1998年,中创软件就开始了与国防科技大学在中间件领域展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中间件的研究与推广。2002年成立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中创中间件产品。中创软件战略合作部总监田立国介绍说:“之前,国产软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内公司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周期太长,一项产品从实验室到原型,再到产品和产品线,需要很长的周期。在国外,一项新技术出来后,机制灵活的小公司很快就能做出相应产品来,大公司马上就收购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产品线里。1998年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也是国际CORBA标准化组织OMG的成员,后来通过这个实验室诞生了ForBus、InforBus等成功的中间件产品。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02年,我们还在国防科技大学所在的湖南设立分公司,作为专门的中间件研发基地。”
在田立国看来,中创中间件非常强调在产学研上的合作,但如何找到好的结合点非常关键。“上世纪80年代时,学校的老师拿着项目到处找企业,甚至为了项目的产业化而‘下海’。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角色完全变了,不仅获得了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力支持,而且学校的科研也开始紧盯市场,他们也在思考,研发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是不是有用户?这时候,如果企业仍然以老眼光来看学校,认为高校的技术人才就是起到临时救急的救火员作用,双方的合作就很难进行下去。各自定好位,找到让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结合点,是合作成功的根本所在。” 田立国进一步分析道。
另外,成立于2000年7月的深圳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比邻金蝶软件集团,在借助金蝶自有优势资源的情况下,金蝶中间件的营销、服务及伙伴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们在国内拥有39家分支机构,在中国大陆分为南方、华北、东北、华东、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我们的客户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政府、金融、电信、制造、能源、交通等行业,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民政部、国家监察部、广东工商局等政府客户,以及万科集团、华为、海尔集团、招商局、中国移动、香港亨达集团、台湾程曦等2000多家大型企业客户,并拥有中软、中科软、东软、珠海远光、深圳太极、深圳拜特、浙大网新、广东中望、珠海同望等200多家合作伙伴。” 金蝶中间件总经理奉继承博士介绍说,金蝶中间件不仅重视营销、服务及伙伴网络的拓展,同时也在研发领域有所突破,“我们还创造了中国中间件领域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发出国产纯Java中间件并通过J2EE标准;第一个代表中国加入JCP组织、制订世界Java技术标准;国内第一个且唯一一个获得下一代规范Java EE 5.0认证授权。”
在谈到金蝶中间件的发展历程时,奉继承非常简要地概括道:“第一步,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去追赶和模仿国际巨头,首先是做应用服务器产品,我们早就实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突破,同时在全球也是第四个取得JAVA5认证,一举打破国外中间件厂商垄断;第二步,解决方案完整性和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金蝶中间件与ORACLE主流产品的品质取得了一致,并在中间件的整体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行业应用也从中小企业、政府领域逐渐向高端企业市场发展;第三步,需要超越,我们推出针对ISV的中间件解决方案,以及云计算产品平台,这是我们未来几年要做事情。只是在云计算方面的研发与投入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目前已经发布了金蝶2.0云计算平台。现在,至少IBM中间件有的解决方案我们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