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志存储:影视制作的幕后高手

近几年,电脑特技在影片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回顾国内外的众多大片,不论是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惊心动魄的武打效果,都离不开电脑特技的作用。去年十分卖座的《阿凡达》凭借淋漓尽致的3D效果,更是成为口碑与票房的双料赢家。在精彩炫目的电影画面背后,需要强大的计算、网络与存储系统的支撑。日前,笔者有幸在初志公司的邀请下走进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怀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参观了该制作基地的数据中心,并通过与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北京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技术部何立工程师的交流,了解了影视后期制作的大致流程及其对存储系统的特殊需求。

 

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北京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技术部何立工程师 

据何立介绍,一部影片可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部分。为了了解电影对特效的需要,一般在前期拍摄阶段就需要有特效制作人员的参与。拍摄结束后,把需要后期加工的镜头和加工类型进行统计,然后冲洗胶片。胶片冲洗完成后,需要进行扫描,扫描后的图片尺寸很大,每一帧都在10MB以上。扫描完成后即可进行特技制作,特技制作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流程,此时对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性能要求很高。制作完成后需要合成到图片中,合成后进行调色,最后需要进行数字至胶片的记录转换,也就是将内容从新记录到胶片当中去。至此,影视后期制作才正式完成。

在与何立工程师的沟通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影视后期制作行业对存储系统的特殊需求。当把电影胶片用胶片记录仪转换成数字图片后,整部电影的大小在20TB到30TB之间。操作过程中需要实时显示,一般单路的数据流每秒大概200~300MB,而工程师都是协同工作,处理电影的时候需要多路数据流。由于所有制作人员都是协同工作,在制作、合成、调色等影视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高I/O、多并发的操作给I无疑会给存储系统带来极大的挑战。

作为国内最大的影视后期制作基地,据何立介绍,每年大约有半数的国产电影会再这里进行后期制作,因此制作量很大,对制作周期的要求也较高。如果IT系统不够强悍,无疑会拖业务的后腿。对此,何立还举了一个痛苦的例子。在进行《天下无贼》的后期制作时,中影一共安排了五六十人进行后期制作。然而,这么多人的协同工作对存储系统的带宽要求至少是1.5 GB,而当时中影的带宽却才300MB,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制作人员进行同时操作。无奈之下,制作人员只能以三班倒的办法夜以继日的赶进度。可见,如果影视制作的后端系统不给力,不仅难以实现理想的制作效果,还会给影视制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

中影早期曾采用戴尔直连存储系统,但由于影视后期制作中工作人员的协同工作会造成资源分散,共享困难,给操作和管理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影曾考虑过多家厂商的方案,虽然一些国外厂商的产品可以有效解决存储瓶颈,但成本太高。因而,中影在08年采用初志存储企业级A系列产品,通过软件虚拟架构将原有厂商存储系统进行整合,让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性能上的大幅提升。并且发挥本土厂商的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赢得了该用户的信任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