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微软中国从唐骏时代开始的十年“唐装舞”,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吗?
11月14日,浪潮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微软已于2011年11月7日向独立第三方出售浪潮国际约4.16亿股普通股。经过两次减持,微软总投票权比例由15.51%降至6.59%。
从唐骏时代开始,微软在中国摒弃其前任杜家滨(微博)、高群耀时代的“借打盗版推进微软产品销售”的策略,转而实施“唐装策略”,即与本地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推进自己产品的销售。
计世总经理曲晓东认为:减持浪潮国际,是微软“整体战略模糊”的产物,即希望在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实现突围,却没有出路。
账面亏损约500万美元
2005年8月,微软以2500万美元参股浪潮,持有浪潮国际约15.51%股份。11月14日,浪潮国际市值10.10亿港元,微软持有股份价值1.57亿港元,按当日汇率计约为2018万美元。6年多的持股账面亏损约500万美元。
除了投资浪潮,微软当时在中国投资了一大批企业,其参股软件企业还包括中软国际、大连华信、海辉软件、浙大网新、上海宝信等。当时,微软“金手指”点过,这些公司的股价无不“暴涨”。
然而,与当初的风光预期相比,微软入股带来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独立分析师孙永杰认为,中南融通事件也可能使微软对中国软件产业丧失信心。
关于微软减持,浪潮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解释为“合约到期”。2005年,微软与浪潮国际签定合约,合约期限为六年,投资浪潮国际以推进微软“电子政务、软件外包等方面的业务”。上述浪潮负责人同时表示,浪潮集团现在整体转型云计算,双方将就云计算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微软仍然持有浪潮国际6.59%股份的原因”。
曲晓东认为,除了微软“丧失信心”之外,微软全球业务转型是另一个原因。他认为,微软过去投资浪潮国际等公司时的业务重心是软件,包括管理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而现在微软重心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在管理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方面,浪潮国际等公司不仅是微软的产品合作伙伴,更是微软的销售渠道。这些公司通过自己的解决方案,将微软的数据库、中间件以及Windows、Office等产品销售给最终客户。
当时,“挑战印度”一度是中国软件产业的强心剂,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软件外包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风起云涌,当时被称之为“软件圈地”。但自2009年之后,政府转向追逐云计算。孙永杰说:政府政策的转向,也是微软策略变化的原因之一。
曲晓东认为,微软面对一个新时代,需要新的合作伙伴。
微软中国策略之变
曲晓东认为:微软减持浪潮国际或者意味着其“唐装舞”的终结。
微软当年为撬动中国市场,采取了两项策略:一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推动政府采购与国有企业采购;二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行业信息化。为配合第一项策略的实施,微软与全国各省级政府成立了微软创新中心;为配合第二项策略的实施,微软参股了众多地方的软件企业。
微软创新中心的股权架构,一般由地方政府持股51%,微软持股49%。
微软提供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并投入部分资金。其投入的资金大部分并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包括培训、部分软件授权的费用。
除了“微软创新中心”,微软还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其中包括与发改委的63亿元合作备忘录。2002年,微软CEO鲍尔默访华,微软与发改委合作,决定投资62亿元支持中国的软件产业。
事实上,“微软创新中心”收效甚微,由于团队来自地方政府,微软掌控能力较弱,尤其是陈永正离职后,这些创新中心逐步取消。微软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经不再投资微软创新中心,而是微软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的职能更侧重销售,而不是推广。
不过,这些策略带来的收获就是巨额的正版软件采购。2006年4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美,并造访比尔·盖茨的家。联想、方正、同方、TCL分别与微软签定“正版windows合作协议”,其中,联想支付了12亿美元、方正支付了2.5亿美元,同方为此支付了1.2亿美元,TCL为此支付了 6000万美元。
陈永正离职之后,梁念坚接任微软大中华区CEO。孙永杰说:陈永正时期,传统PC仍然居于统治地位,梁念坚时代则完全不同,这个时代的焦点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梁念坚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历史使命是微软中国的“全球化”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除了是全球最大的IT市场外,也是全球IT制造中心,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独立软件提供商族群,微软需要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系统之内,推动“微软族群”的发展与壮大。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软件提供商的前途,不是承接国外的项目外包,而是在已有的开发能力基础上,在各种软硬件平台上,提供创新型的应用与服务。
孙永杰说:旧时代过去了,微软需要新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