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办的“中国软件大会?2011年论坛质量保证分论坛”在京盛大召开。
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新一轮黄金十年的开局之年,2011年1-9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13002亿元,同比增长31.7%,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39.3%,超过8月份增速3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1-9月,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实现收入1253和1805亿元,比重达24%,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4.8%和38%,增速高出全行业13.1和6.3个百分点,其中9月分别增长84.7%和50.7%。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的软件企业面临很多新的发展机遇。“质量奠定基础,创新成就未来”,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既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政策。软件产业作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500人以下规模的软件企业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根据调研显示,我国企业规模越大,设立独立软件质量管理部门的比例越高。500人以下规模软件企业,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占比情况为59.76%;而500人以上规模软件企业,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占比情况为93.26%。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较薄弱。从业人员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调研数据显示:有17%的人认为质量管理就是配置管理,26%的人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保证,24%的人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软件测试,11%的人认为质量管理是软件度量,10%的人认为质量管理是软件测量。由于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同,所产生的质量保证的效果也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而且,根据研究显示,我国29%的企业认为软件质量控制及测试专业人才不足。这些企业中,软件开发队伍与测试队伍占比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中高端质量管理人才不足,无法满足高规格的软件质量保障工作需求。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软件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软件质量一直是业内关注且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推动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向纵深发展,结合超大规模复杂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将软件质量管理与开发过程紧密结合,帮助企业实现软件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如何更好的保证软件过程的质量,探讨软件质量保证的有效的方式方法,都是本论坛探讨的主要议题。中国软件大会?2011年论坛质量保证分论坛邀请了美国Pattern Insight公司代表蔡圣闻博士、IBM 中国开发中心高级经理杨晓斌、东软过程改进负责人李春林部长、美国计算机协会(COMPTIA)中国区总经理王鲁、CSTC资深过程改进咨询师包继青老师等作为演讲嘉宾,分别就软件模式发掘和源代码静态分析、软件服务质量保障与评价、软件质量持续改进应用案例、软件信息安全及IT技能趋势和软件项目的质量提升等软件质量相关议题进行发言。分论坛还邀请了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的相关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程师、开发人员、CTO等相关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第三方测试机构人员15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各方代表就软件质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处于关键时刻。“中国软件大会?2011年论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着力提升软件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水平,激发企业释放自身的质量管理需求,鼓励企业积极引进第三方软件质量服务机构来提高产品质量;鼓励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质量保障工具;促进“产学研用”形成良性循环,既要注重软件质量相关理论体系研究,又要注重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软件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