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效应:重构世界

《Facebook效应》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认为,马克·扎克伯格真正想做的,就是促成社会信息流动加快,让整个社会结构因此而变得更加透明和扁平

如果没有微博,我大概不会知道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来了中国。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前《财富》杂志高级编辑,《福布斯》杂志战略合作人,Technomy公司创始人。最新一期《福布斯》封面文章就是他写的:《社会力量–将要到来的协作革命》。他更有吸引力的身份是,关于Facebook迄今为止最好的书籍《Facebook效应》作者,扎克伯格最信任的媒体人。

最近他从纽约飞来中国,为《Facebook效应》中文版推广演讲。

在大卫?柯克帕特里克眼里,世界正被Facebook重新建构着。“你知道Facebook有多少用户了吗?8亿!”他扶一扶眼镜。“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它就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现在全球只有5个国家Facebook无法进入,朝鲜、古巴、缅甸、伊朗,还有中国。”

Facebook并不仅仅是老辈人眼中年轻人互相撒娇、打闹的休闲网站,它是一个真正开放、透明和直接的网站,或者说,它意欲成为这样的网站。“Facebook与Google的模型有着本质的不同,Google认为信息和如何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而Facebook却是让人类在这个平台上生产信息,并且让人类自己通过这些信息组织起来。Facebook的用户都以真实身份登陆,让这种组织方式对真实世界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在北京、在杭州、在纽约,大卫总是这样说。

在中国,我们无法登陆Facebook和Twitter,微博是最流行的网站。大卫也知道这一点,他甚至拥有两个微博账号,新浪和腾讯的。“但他们没有英文版,所以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不过这无关紧要,他很清楚中国的社交网络正在发生着什么事。

“人人网的用户并不怎么关心政治,对吧?我听说温州动车事故后,政府与网络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你有微博被删除过吗?”

他甚至还知道李阳。“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一个英语教师打了他的妻子,她上微博去公开了这件事情。还有个局长竟然分不清QQ和微博的区别,直播了他和情人的对话,是吧?你们中国的社交网络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后,他收了笑容,“让我们看看Facebook来了会做什么吧。”据他所知,Facebook对中国市场非常、极其以及十分的感兴趣–他连用了3个“very”–但Facebook在中国要面对的问题,将是它在美国面对的所有问题的许多倍。“不过,我相信Facebook,也相信马克。”

“马克觉得我懂他”

本刊记者在杭州与他见面,他像是跳过来的,双脚“咔”地一下并拢,半弯腰伸出双手来握手,顺便附赠一个恰到好处的笑容,布包里露出一张《金融时报》。走在路上,不时抱怨iPhone的网络漫游资费太高,导致他在中国都不敢上网。

当然,就算能上网他也无法登陆Facebook和Twitter。

在见到扎克伯格前,大卫已经在《财富》工作了15年,和包括乔布斯与比尔?盖茨在内的硅谷枭雄们过了很多招,总有些厌倦。“做记者是挺喜新厌旧的,你总会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但Facebook是不一样的。”他语速很快,“所以《Facebook效应》是我写过的最成功的一本书。我看到它时就在想,它会不断变化增强,关注它我不会无聊了。”

事实上,当大卫开始为Facebook在《财富》上撰写第一篇文章时,Facebook还是个只在大学内运营的网站,900万美国大学生在上面打情骂俏,一夜情等性意味浓厚的暗示还是它脱不了的标签。而在流量上,它还比不上被新闻集团收购的Myspace。

但大卫却敏锐地发觉了它的不同,所以写了《为什么Facebook很重要》。扎克伯格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发现,大卫明白他们要做什么。于是他让公关公司给大卫打了个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出来谈谈。

后来,扎克伯格飞去纽约,在曼哈顿一家高级餐厅请大卫吃饭。“我没想到马克如此年轻。他穿了件短袖T恤,上面有只奇形怪状的大鸟,言谈举止完全不像一家公司的CEO。”

事实上,那时扎克伯格正在经历着Facebook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他推行了“动态新闻”,这是现今我们已经在每个社交网站上司空见惯的模式–看到我们的朋友都干了些什么,按更新顺序排列。但在当时,这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大讨论。抵制小组在Facebook上建成,数以万计的人加入进去。另一方面,Facebook的董事会则希望他能将公司出售,微软、雅虎、新闻集团、MTV都先后示好,收购价最高飙到150亿美元,风投可以就此获利离场。

但在那顿饭中,扎克伯格只字未提这场风波。他只是不断阐述着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像一个梦想家。

“在我眼中,马克、乔布斯和盖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种人。在过去20年间,许多人奔向硅谷,这里像金矿一样,充满了致富机会。但这3个人不在其中。他们来这儿是为了改变世界,他们都拥有一个全局、长期和伟大的雄心。”这样的人像是永无岛上的彼得?潘,他们始终笃信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