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竭力消除其拖沓云计算战略的质疑

甲骨文公司从一开始对云计算的不置可否,到后来表明要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是一次不小的变化。然而过了这么久,甲骨文的云计算战略似乎没有太多具体的落地产品与服务。今年的甲骨文OpenWorld上,甲骨文重点展示了自身在开发云环境领域中各项技术方面的切实努力。

在今年的OpenWorld大会上,甲骨文公司正竭力消除其拖沓的云计算战略所带来的种种挥之不去的质疑之声。一位来自甲骨文公司的主管人员提供了一份相当详尽的概述性报告,充分阐释了该公司在未来几年中计划将于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领域所推出的新功能。

在一次名为“甲骨文——推动云发展的技术力量”的会议中,集团副总裁Robert Shimp指出该公司在未来数年中的目标是在每个层次的云堆栈中打造傲视同侪的上佳技术及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Oracle数据库、甲骨文 Fusion Middleware、甲骨文企业级管理器以及甲骨文虚拟机都将轮番上阵,为私有云及公共云领域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新功能浪潮。

随着甲骨文客户中采用云计算的群体比例日趋庞大,发展战略也必然会由此做出调整。举例来说,即将于近日由甲骨文应用程序用户集团(简称OAUG)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甲骨文的用户群体中采用私有云的比例已经提升了28%。而采用公共云的用户比例爬得更快,涨幅超过了50%。

“比起对旧有应用程序进行扩展,如今更多的企业客户会选择那些部署于云环境当中的新应用程序。”

Shimp表示甲骨文当前作为台柱子的企业级技术中,不少将会或者已经具备了与云环境接轨的能力。甲骨文的全部Fusion应用程序都已经能够被视为 SaaS,且可以作为随选即用服务顺畅运行于私有云、公共云或者混合云之中。甲骨文专为云环境打造的Fusion应用程序包括财务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类、供应链管理类、客户关系管理(CRM)类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类软件。

“这是迄今为止市场上出现过的最全面的【应用程序】集合,”Shimp自信满满地指出。

甲骨文的平台即服务套装将包含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其中不仅有Fusion应用程序、核心数据库技术、MySQL工具等,还将数款身份管理软件也囊括在内。甲骨文的平台即服务套装将运行于针对特殊任务而进行过优化的硬件平台之上。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级云技术将建立在有序的工程系统之上,而非简单地将英特尔设备堆加起来,”他说道。

与此同时,甲骨文的基础设施即服务产品将以一系列全新的、针对云进行了更多优化的技术版本为基础,例如Solaris操作系统、甲骨文虚拟机虚拟技术,对于想用Linux的用户来说,甲骨文Linux当然也是必不可少。根据Shimp的说法,甲骨文虚拟机将提供比VMware的同类产品更好的可扩展性,并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甲骨文的新企业级管理器12c也于本周发布了,据称其将扮演该公司在云管理技术领域中的核心角色。它具备新的虚拟化及云资源管理手段,也就是说该工具本身就是在云环境中开发而成的。甲骨文将在今后不断推出该企业级技术核心的更多相似版本,Shimp称。

“甲骨文公司在云领域建立强大产品方面具备相当显著的优势,”Yefim Natis说道,他是来自Gartner分析机构的一位分析师。“但其目前的产品所拥有的还只能称之为雏形,尤其是在主导市场走向方面。”

根据Gartner的预测,截至今年年底,所有主要软件供应商都将在平台即服务市场上有所动作,他说道。到目前为止,至少甲骨文及其竞争对手IBM都还没有亮出决定性的底牌。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对不可能放弃这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平台即服务在云架构中所处的层面是为云基础设施定义标准并打造生态系统,”Natis解释道。“那些有意问鼎天下的供应商们无不争相试图对其加以控制,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市场影响力与主导地位。那些能够争取到最多独立软件开发者支持的平台即服务类产品供应商无疑将在2014年成为此领域及云软件业界的霸主。”

独立分析师Rob Enderle则向甲骨文泼了一盆冷水,他对该公司在云技术领域利用自身技术的可能性表示怀疑。“甲骨文仍然在把云技术当然托管类环境进行处理,并以此为起点筹划发展方向。尽管这种理解也有些道理,但其中实际上存在着些许差别。”

云计算环境其实可以看作是托管环境的商业化版本,而甲骨文公司似乎并没有为此酝酿商业化产品的打算,Enderle说道。“这帮家伙所制定的利润目标有点太高了。”

相反,对于甲骨文公司来说,拉拢供应商的最佳方法可能是直接对在此领域有技术方面成果的目标加以并购,例如EMC公司于2008年对Mozy展开的并购就属于此类,Enderle指出。

“我认为如果甲骨文公司真的看重这片全新的广阔天地,他们也需要做出同样的选择,”他说道。“尽管他们遮遮掩掩,但实际上我可以断言,甲骨文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云技术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