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京:面相未来十年的中国社会创新系统
张存 发表于:13年03月22日 14:00 [原创] DOIT.com.cn
戴小京先生继续说道,第二个“新”,中国以十八大交接作为一个标志,进入了全面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关于转型可以有很多概念去表述它,最经常说到的就 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是从对外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我们自己的消费结构,还是从增长动力,各个方面我们看到的词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从 宏观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数字比重的增加或减少,但在微观意义上是有非常深刻含义的,它可能意味着多少生、多少死,多少下岗、多少再就业,多少企业开业,又 有多少企业倒闭,这是有深刻微观含义的。比经济调整更深一点的概念就是转型,即转变发展方式和整个社会的转型。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很多表述,速度可能放 缓,要更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注重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要创新驱动,要有现代产业体系,要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每一个方向、每一个表述背后的微观含义 都是非常深远的。
十八大关于经济有新“四化”的提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于它们的关系,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要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要良 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融合、互动、协调,既说明了方向,也暗含着当前的深刻问题和矛盾。就跟我们说要注重团结,肯定团结得不好,这个发 展方式的转变是深刻的。
而社会转型是什么呢?凡是关注了现代化理论的人都会注意到,现代化可以从一些局部的变动开始,但它一定不会停留在局部的层次和方面,一定是逐步卷入 了所有的层次和方面。所以,转型必然是深刻和全面的,而不可能是表层的、片面的。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它们可以先关注于某些方面,把另一些东西暂时放下来。 但是随着它向前走之后,在某个阶段就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范围去卷入和发展,这种转型是必然的。其实城镇化可能是非常轴心和典型的过程,因为城镇化 不仅表示产业的变动,还是人口聚集方式的变动,它也不仅仅是一个聚集的方式,而是反映了人们的互动方式、价值观念,所以城镇化的过程必然是全面的过程,必 然伴随着中产阶级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大众社会的产生,而它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比如对公平公正,对环境,它对社会互动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时候它对政治系 统、社会管理系统都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转型必然是全面深刻的,不能仅仅从经济的侧面去理解。而它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企业,也 是全面和深刻的。
关于转型用得比较重的词就是“改革阵痛”,所有的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社会经济的转型,都意味着有重要的改革需要发生。改革现在说得多了, 大家已经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痛苦和阵痛,忽略了它残酷的那一面。中国的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那些农民那里开始的,当时他们做包干到户的时候,实行这个新体制 的时候,大家是按了血手印的,大家说如果谁领头干这个,万一被抓起来,他的孩子我们帮他养他18岁。所以,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像我们现在说起来那么容易 的事,像空气那样那么容易的事,它背后不仅有汗,还有血和泪。
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经济学比较简明的解释,就是路径依赖。不管我们成功与否,我们走了一条路,我们会继续从各个方面强化走这条路的要求,而这种路径 依赖走到一定时候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两难的困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时候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所包含的各种利益是必须打破的,是必然会产生 强大阻力的。
为什么大家看到“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表述,当我们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时候,我们做得越好,我们做得很成功的一些 战略、政策或者制度化了的东西,很可能在我们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前进时候就成为障碍,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必须打破这个才能继续向前走,这也是当前遇到的 问题。而这个就必须通过一种改革,要承受一种阵痛才能解决。所有的结构调整到转型到改革,描述的是要把握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到的改变、变 革。